“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分又何妨?!鼻宄滴跄觊g,大學士張英修書一封,勸誡家人讓地三尺,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傷了鄰里和睦。他的家人得書后,旋即拆讓三尺,原本與他們爭搶的對門,也深受感動讓出三尺,共同留出了一條六尺巷道。故事流傳至今成為一段佳話。
不過真的要讓地三尺,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段,估計換誰都會有些猶豫吧?然而,在近日告捷的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文暉街道流水西苑小區舊改工程中,確有一樁現代版的“六尺巷”故事,只是背后蘊藏著的不是一封位高者的家書,而是一群基層干部的為民情懷和善治善政。
舊改以后的巷子
舊改以前的巷子
狹長小巷“鎖住”兩幢樓
位于流水西苑小區里的張官弄4號樓,建造于上世紀80年代,是流水西苑小區最早的一棟住宅樓,最初為市衛生局中心門診員工宿舍。緊接著沒幾年,另外一家單位又在旁邊建造了6號樓。
4號樓有個單獨小院子,院墻原有3米多高,與6號樓之間僅一條長30米、寬0.8米的小巷子的距離。6號樓居民張先生回憶說,“改造前啊,只要巷子里停一輛電瓶車,我們6號樓一樓住戶回家的路就被擋住了。而且因為樓間距太窄,4號樓院墻把6號樓一樓住戶的采光也全擋住了?!?/p>
4號樓的居民同樣積了一肚子苦水:6號樓一樓的雨棚搭在了4號樓的院墻上,一開始大家覺得沒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6號樓高層住戶高空拋物,不但小巷子成了垃圾死角,垃圾還會經常從6號樓一樓的雨棚滑到4號樓的院子里,時間長了,又臟又臭。
“早年建宿舍樓不會考慮樓間距、采光等問題,有得住就行!”4號樓一建好,葉炳榮就住在這里,最有發言權??蛇@些年兩幢樓間矛盾越積越深。葉炳榮說,張官弄前前后后提升改造了很多次,他也跟相關部門反映了很多次,但也確實很難解決。
為民善治“解開”鄰里憂
“我也是在舊改前期走訪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個問題,換位思考,如果我住在這兒,也覺得鬧心?!必撠煆埞倥f改的小組長、文暉街道人武部長林杰忠當時想,如果讓4號樓的院墻向內縮移1米,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當然,最難做工作的肯定是4號樓住戶。
“這個院子是我們4號樓住戶的公有財產,憑什么要讓!主城區寸土寸金,讓出去以后,這部分公有面積還是不是我們的了?!比~炳榮當時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舊改工作人員聯合社區的“武林大媽”們一同拿著這兩棟樓的最新設計圖,一家一戶做工作,講道理,說設計理念和后期怎么管理……“剛開始,沒人聽的!”林杰忠說。
這個問題暫時解決不了,就先提升改造這兩幢樓的其他地方。林杰忠帶領同事們,把4號樓原本只有60厘米高的樓道觀景護欄,增加到了1.1米,把樓梯間原本破爛的木質扶手,改裝成不銹鋼扶手。兩幢樓的樓道、小區里密密麻麻的電線光纜等“蜘蛛網”,也該下地的下地,該進管網的進管網,年久失修的樓道燈也變成了雙向感應燈……
“人心都是肉長的,他們工作好不好,我們老百姓嘴上不說,心里是有一桿秤的?!比~炳榮最先被舊改工作人員與“武林大媽”們的務實工作作風感動了,他說,那段時間,無論是早晨7點出門,還是晚上10點歸來,都能看到林杰忠他們工作的身影。
社區矛調中心的“和事佬”們也搭建平臺參與勸說協調,讓兩幢樓的居民一起坐下來,把話說開去。漸漸地,4號樓2樓居民傅文達也松了口,之后越來越多的4號樓住戶們開始相互勸說。有的提出:“小區環境變好了,鄰里關系和諧了,我們的房子也會跟著升值,讓出的這點面積也就賺回來了。不然,我們都跟著吃虧!”大家一合計,確實是這么個理,讓就讓吧!
最終,4號樓院子內縮1米,院墻高度再降一點,兩幢樓之間的小巷子拓寬到了1.8米?!霸鹤有×艘稽c兒,墻矮了一點,6號樓1樓的居民也能見著陽光了,而且院子也整潔了,有車棚了,鄰里關系和諧了,住著也舒心了?!?/p>
舊改工作人員趁熱打鐵,通過“清腸行動”,對這兩幢樓進行了雨污分流改造,更換了“40多歲”的下水管網,徹底解決了多年來的下水管網堵塞難題。
冬雨綿綿,走在舊改后的流水西苑小區張官弄,空氣清新,撲面而來,鄰里之間,歡聲笑語,天上的“蜘蛛網”,地上的垃圾堆,一去不復返。煙雨江南,氛圍濃烈。
潤物無聲巧治理
基層是社會的末梢,問題紛繁復雜,難題眾多?;鶎又卫硪惨虼耸莻€細致活,方式方法很重要,既要傾聽訴求化解矛盾,又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當中還不能少了人情溫度。
近年來,文暉街道積極倡導“共建、共治、共享”式的社會治理格局,越來越多的“武林大媽”、“和事佬”及居民志愿者活躍在社會治理一線,特別是去年3月街道、社區兩級矛調中心全覆蓋以來,基層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有了新的陣地與抓手,小區的事情“干部來牽頭,百姓來商議”成為一種常態,進而實現矛盾不上交。
張官弄施行舊改,一條“鎖住”兩幢樓的小巷子得以拓寬,化解了橫亙在鄰里間數十年的積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古時佳話,但細細想來卻又完全不同。同樣是讓居民“讓地三尺”,文暉街道干部依托的不是“官方的教導”,而是實實在在共商共議,在面對群眾呼聲與不理解時,“用好群眾力量,發揮群眾智慧,辦好群眾事實事”,以真情實意與環境改善贏得了人心,在無聲無息中改變了百姓的觀念,贏得了支持。